1985年,北京大学中文系钱理群、陈平原、黄子平联名发表《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我们在各自的研究课题中不约而同地逐渐形成了这么一个概念,叫作‘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是要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来把握。
《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在学界引起强烈反响后,北京大学中文系的不少教员,便围绕此命题展开一系列研究。或顺延,或拓展,或反驳,或更新,15年间,出现了许多重要成果。除个人专著外,组织出版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丛书”10种(谢冕主编,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10种(严家炎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百年中国文学总系”11种(谢冕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另外,正在陆续出版的,还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大学文化丛书”(钱理群主编,广西师大出版社)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丛书”(严家炎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等。
为了配合学科建设,他们还承担了国家重点学科项目“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严家炎、钱理群主持)和“二十世纪中国诗歌史”(孙玉石、谢冕主持)。这两项工程,目前仍在紧张进行。至于教育部组织撰写的教材“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也正由严家炎主持开展。
九十年代以来,借助于《学人》集刊(陈平原、王守常、汪晖主编,江苏文艺出版社)和“学术史丛书”(陈平原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出版,北京大学文史哲各系的部分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学者,已经开始互相渗透,初步展现跨学科合作研究的前景。
1999年7月,跨学科性质的“北京大学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成立。成立仪式后举行了学术研讨会。研究中心挂靠中文系,由系主任温儒敏教授兼任中心主任。中心没有专职人员,而是以课题为中心筹集经费并开展活动;设学术委员会,负责组织及协调工作,尤其关注跨越现有学科边界且有重大学术意义的研究课题。学术委员会由中文系陈平原教授任主任,委员包括严家炎、谢冕、孙玉石、钱理群、洪子诚、温儒敏、胡军、欧阳哲生、陈平原等教授。
“二十世纪”很快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历史”,而对于这一段历史的研究,国内外学界概莫能外地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作为“东方巨人”的中国之迅速崛起,更使得“二十世纪中国”很可能成为下个世纪的新“显学”。
严家炎教授认为,二十世纪成为历史的最大好处,就是人们可以拉开同它的距离,客观地冷静地对待它,科学地研究它。
谢冕教授指出,在以往的学术研究中,我们多半局限于对二十世纪这一百年作分段的、切割式的研究,这种研究对把握社会发展的某一时段的特有规律是有利的,但对近代以来以迄于今的一百年作完整的研究则颇有缺陷。对二十世纪的这种整体感的体悟,似乎还是八十年代的事。但是我们仍然缺乏一种形式,将这种关于二十世纪的整体意识固定下来。从这个意义上看,北京大学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的建立是适时的。
“一个充满痛苦与魅力的世纪文化。”孙玉石教授是这样称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他说,这一世纪里的中国文化发展的全部历程,包括它的突进与落潮,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都将会成为一份最具精神魅力的遗产,为现在与将来海内外的学人们所关注和研究。可以预见: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各个侧面,将如磁石一样吸引许多研究者的目光,成为下一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的一门“显学”。
据介绍,北京大学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将着力于综合考察“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学、思想、学术、教育等,尤其注重跨学科研究,激励学术创新,鼓励研究者自愿组合起来承担重大课题。以学术课题为纽带,联系众多校内外学者。目前已着手进行的有“二十世纪中国人的精神生活”(陈平原主持)、“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出版文化”(钱理群主持)、“共和国文学及文化现象研究”(洪子诚主持)、“百年中国文学期刊研究”(孙玉石主持)、“近世北京研究”(陈平原主持)等。另外,中心还将出版研究集刊《二十世纪中国》。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杨义认为北大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是很重要的学术行为,是组合众多学者优势的行为,同时又是每个学者把自己的项目做大的行为。中心使学者和学术资源得到重新组合,尤其是通过学者的强强联手,盘活二十世纪中国文化这批学术资源。
温儒敏教授把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称为新的学科生长点,由于涉及众多学科,每一学科的学者在其熟悉的领域所进行的研究,都有利于世纪文化这个大题目的探讨。现在缺少的是坚实的个案研究,通过对个案的剖析透视某种文化现象,而不是抓到某个理论框架,以论带史,做痛快文章。
多年从事比较文学研究和跨文化研究的乐黛云教授提醒,二十世纪中国最本质最核心的就是古今中外的交叉,所以不要封闭式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文化,要在全球意识的关照下,在这个语境里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文化。二十一世纪是多元互补的时代,一方面是全球化压倒一切的优势,另一方面是各种多元文化的发展抗拒。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目的是要参与二十一世纪世界文化的重建。
哲学系胡军教授认为在微观研究的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对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化作总体性的宏观研究,即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将哲学思想、政治、文学艺术、历史学、宗教、教育、科学等重要的学科熔为一炉、铸为一体,以期总结出二十世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特点、趋势及对二十一世纪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
为成立北京大学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费力不少,且要担当重任的陈平原,强调中心的两条“宗旨”:研究艰难中崛起的“二十世纪中国”,希望在重铸“民族魂”以及积极参与当代中国的精神及文化建设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此“兴师动众”,目的不只是出成果,出人才,还希望出思想,出学派,作为长期目标,这值得一代代学者孜孜以求。